上海市紫竹园中学:当艺术、创意、德育三者相(2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学生在动手设计服饰 完成了首饰和衣服的设计之后,还有“模特”身穿小伙伴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效果。身穿一件“湮灭”风衣,手戴pvc板制作的“湮灭
学生在动手设计服饰
完成了首饰和衣服的设计之后,还有“模特”身穿小伙伴们的设计作品来展示效果。身穿一件“湮灭”风衣,手戴pvc板制作的“湮灭”腕带……类似这种拉风的形象,不仅再现了电影《湮灭》中对未来世界的幻想,更在欢声笑语中激发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。
这种给学生留足了创造空间的课堂,脱离不了学校对“美创”的持续关注。张敏介绍,完成了美术素养的“奠基工程”,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美术空间中进行个性化、自由化的艺术创造,是紫竹园中学美育实施的“第二级目标”。
而创意的萌发,必须经过动手的实践。紫竹园中学的“材料创新实践课”,正是留给学生们尽情“创造美”的一个空间。

绒绣课堂现场教学
绒绣是海派文化中兼容民族刺绣艺术和上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,被誉为“东方的油画”:不同的绒线在网眼布上相互交织,就可以成为一幅漂亮的艺术品。
在纤维艺术工作室,同学们可以借绒绣的载体,充分释放自己创意。几卷绒线、几瓶染料、一张麻布、一支绣针……一丝一缕之间,便可以呈现出川剧脸谱、中世纪的城堡、郁郁葱葱的芦苇荡、国风韵味的山水画……
在另一边的玻璃艺术工作室里,学生们可以与澄澈的玻璃结缘。欣赏过古今中外、美轮美奂的玻璃艺术品后,再深入了解吹制、铸造、灯工的流程;
在木艺工作室中,学生们既了解了树木的结构和应力,也了解了木材的切割和选择,更明白了木雕的技巧和方法;
在金属篇工作室中,基础工艺、铸造工艺、镶嵌工艺、锻造工艺、珐琅工艺、花丝工艺等内容,让同学们见证了一件首饰的诞生过程,还可以用黄铜、紫铜、花泥、丙烯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饰物。

感受高温下金属材料的性质
“金属篇、纤维篇、玻璃篇、木材篇四册综合材料实践类学习用书的编撰,正是希望学生们对生活中常见材料的发展、设计思路、制作工艺有初步的了解。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利用材料表达创意,能对美学问题进行思考,树立‘艺术+创意'的整合理念,学会发掘适应时代的审美价值和创造力。”张敏说。
如其所言。
从囊括金属、纤维、玻璃、木材的综合材料实践类课程,到版画、雕塑、陶艺的基础造型创作课,再到摄影、服装、平面设计、媒体设计的现代艺术设计科,紫竹园中学构建的全景式美术课程充分糅合4P学习法(项目project、同伴partner、实践practice、愉快pleasure),让学生在艺术梦想空间中自主选择、享受创作过程,培养着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。

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刘海粟美术馆参观学习
德美一体:
渗透成长润物无声,从“美感”培养回归“美德”建设
苏格拉底曾说,“一个人愈懂得美,就愈有道德。”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,“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具体化”。在紫竹园中学,这样的思考被极大化地落地,内化成“德美一体”的实践躬行。

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
“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屈辱史”,是高二历史课本中的一课。如何摆脱枯燥无味的说教,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这段历史,是备课老师刘锦华需要思考的问题。而突破的“灵光”,正来源于学校长久以来的美育氛围。
“我们先从一副漫画——‘文明人的行径'导入课程,让学生透过漫画回答问题:他们是谁?这是什么事件?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中?再通过‘读图学史',用漫画呈现这一历史阶段的内忧外患和新波旧澜。最后一副漫画《落后就要挨打》结尾,让学生懂得藏在历史背后的道理。”
果然,这样的漫画课堂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。他们不仅对课堂内容展现出了高度的热忱,甚至还主动拿起笔,以漫画的形式控诉列强的行径。这一段历史知识也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里,并悄然转化成无形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。

紫竹园中学学子在威尼斯美术学院参观研学
除了各学科的美育渗透外,“德美一体”也完美融入师生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。
“以艺战役”绘画征文展、“新七不”、垃圾分类海报设计、“学四史,乐成长”主题创作展、“创意劳动,妙想生活”设计比赛……,学校把“美创”充分融入到德育活动中,激发学生用美的创作表达思想、表现志趣,在歌颂真善美的同时陶怡心灵和情操。
文章来源:《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》 网址: http://www.hxfygcygy.cn/zonghexinwen/2021/0708/394.html